\吉永來了/特別企畫【開場篇】《個人時代》作者訪台後記

05.03.2024
#個人時代 #宋吉永 #台北國際書展
░ 共 906 字
░ 閲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字|言外企畫編輯團隊
───────────

就在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的當口,韓國大數據專家宋吉永的著作《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在 2021 年出版了(繁體中文版則在 2023 年出版),在書中談的不是理性客觀的數據,而是在數據背後,他試圖挖掘出反應人心的各種慾望(但更可能是源於各種恐懼)。或許正因如此,宋吉永在書裡的口吻充滿激勵與溫暖,他鼓勵對數位工具陌生的上一世代擁抱改變、也對熟悉網路的新世代信心喊話,試圖拉近因依賴社群而降低接觸、導致愈加深厚的「同溫層」的落差。

疫情過後,儘管看起來生活已逐漸恢復常態,我們卻很清楚有許多模式已經改變。更習慣線上會議、更習慣多元數位工具,不只擁有一份工作、而是會去尋找另一份可以「經營自己」的「副業」,嘗試在社群上給自己一個或更多的「人設」去發佈不同內容。就像宋吉永在書中提到當我們開始關注自己、想要擁有「自己作主」的權利時,就要了解自己、找到什麼是「自己的」,他說「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被視為『我的』呢?從數據來看,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成為平台的擁有者、建立平台;二是成為專業達人,也就是成為提供者或創作者」。於是,我們看見有更多人在嘗試為自己開設「線上課程」,有更多的 KOC(Key Opinion Consumer ,關鍵意見消費者)與各種大品牌合作。
 
 
另一方面,隨著數位生活的普遍,我們更習慣行動支付、更容易被追蹤身分與行為,我們的「每個行動都是訊息(數據)」,「我們就不能隨意建立關係,因為我追蹤誰,也會成為某個人的判斷依據」。反應在網路上更多的「炎上」、網民相互謾罵攻擊,網路世界的交流急速且淺,有些議題能在數小時內擴散開來,卻又在不到 72 小時之內無人討論。過去我們以史為鑑,如今我們以數據為鑑。面對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高速生活節奏、密度更高的資訊流量,人類彷彿踏入了一個未竟之地,正在試圖以自己生命參與歷史。

於是,透過宋吉永悉心探勘出的種種「觀點」,提供給我們許多尚未覺察的自我,用以面對及思考每個下一步。今年的二月,作者宋吉永正巧訪台,特地來訪堡壘文化出版社,出版社除了抓緊機會做了一段長訪談影片,言外企畫也趁機帶吉永大人小逛了一下人滿為患的 2024 台北國際書展。其間的小故事就以這個特別企畫的專欄公開與讀者們分享!
 

 
 

▎編輯、PD 與翻譯,三人眼中的吉永大人訪台⋯⋯

【編輯篇】吉永大人說我「讀到了他的心」
【PD篇】是不是應該和吉永大人說不要拍了啊?
【翻譯篇】過保護的我回去練練口說吧
 
 
言外企畫編輯部
書裝不下的事,我們展開看看 —— ◫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