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號《我愛死傳早》製作結束後,編輯部當然是緊鑼密鼓地繼續進行五月工作。在繁忙之際,我們收到了一些關於前一期標題的回饋——「為什麼要用縮語?」「用簡稱會讓文章比較有趣嗎?」「讀起來會斷句錯誤,變成我愛,死傳早???」「真的有人在用傳早嗎?」⋯⋯
真4感謝大家在小小言外剛起步時,就能有四面八方襲來的回饋,我們滿心感激(絕對沒有哭么的意思)。我們內部也立即(假裝)虛心檢討,偏激烈的討論了一番。當我們在表達企畫意圖時在想什麼:「和誰對話?該怎麼說?接收資訊的那方是否能夠理解?⋯⋯」(下略一千字)
會提到這個小故事,其實和本期要討論的主題,大、有、關、係(真是剛好的安排)!
「蛤蝦米意思?」你一定有過這樣的OS——明明每個中文都看得懂,拼湊起來的意義卻令人丈二金剛。當我說「勉強」,你真的知道是哪個「勉強」嗎?如果對方是台灣人,那可能就是在表示感覺到有點難以拒絕,而稍微折疊自己來完成某件事。若對方是日本人,那可能是在說「學習」。這裡的「語言」,說的不只是language,而是彼此溝通的媒介,是否在同一個平台上。
所以我們發現溝通的基礎其實是建立在「語言使用」的共識性。
因此,這次針對語言製作子題企畫時,我們從大家日常中最常用、最習慣、但也最沒有意識、潛移默默化中不斷使用的迷因,當作這個主題的開門報導。一個詞語不斷被使用,他們就有可能成為某個階段、或時代的對話基礎、甚至是標誌,例如,LKK、484、seafood、你有freestyle嗎、挖苦挖苦⋯⋯。
K子編(非K編大叔),在年初時剛好拜讀了日本暢銷小說《編舟記》,對於書中描述出版社工作的流程深有所感之外,也對於辭典編輯在日常生活中,對用字遣詞上異於常人(?)的執著,表示感同身受。
所以,也藉著這次機會,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之「中小學學習型詞典編審會」召集人陳博士,和我們分享語言「被記錄」的過程。另外也從韓語翻譯的角度,試圖理解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轉化關係。
而日常用語使用的方法,其實是來自於生活經驗的建構,藉由旅居台灣多年的日本作家的感受,發現那些習以為常的語言,在外國人眼中是如此獨特。最後的延伸推薦,則以《我說,所以我存在》文本出發,再把自己和作為表達工具的「語言/言語」拉開一點距離,去思考詞語的使用和習性是怎麼被創造的。
最後,私心地再多說一下。訪問辭典職人時,陳博士説,「編辭典的人無法創造潮流,只能因為發生了所以記錄(例如「婚姻」這個詞的意義並不限定於一男一女),也因而看起來好像總是「落後」於社會,但這個過程,同時也記錄了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狀態和價值觀。因為字是字,如何使用則在於人們。」
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次的主題《蛤蝦米意思》,發現語言和溝通的魅力,搞懂中文迷因與日韓譯文的奧妙?!如果可以這樣,那真4太讚ㄌ!!!
——
▍作家黃昱嘉創帳號「迷因文學」,堅持了解每張圖的出處,搞懂用法,拆解好笑的本質。但或許,迷因根本只是一小群人的祕密?
► 語言蘊含文化隔閡,演化為分享祕密的載具
▍舊詞生出新意,當我們說「暈船」你想到的是什麼?如果新用法流通超過五年,編辭典的陳逸玫博士可能就會收錄進去噢!
► 記錄時代的語言面貌,包容新價值反映生活
▍如何用你的韓文呼喚我?譯者莫莉分享BTS防彈少年團的歌迷ARMY會說「보라해」(音譯波拉嘿,或意譯紫愛你),之後甚至變成「I Purple you」。
► 超越語言隔閡不是靠書讀得多而是靠愛得深
▍作家木下諄一在台多年,與人交談時,他用中文或日文要看對方是誰。就像一隻在兩種語言間游來游去的魚兒,根據場合切換電腦輸入法。
► 詞彙俯拾皆是,正是樂趣所在
▍有些人會抱怨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政治正確,讓「語言歸語言」?作家朱家安指出盲點:被語言百般呵護的人無法看見其他人的痛苦。
► 當你的語言不是你的語言,當別人得到一些自由你反而減少
|本期部分圖片引用至 ぱくたそ © はろ、すしぱ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