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降生|勞動後的藝術實踐!聲音設計師馮志銘:一直做,有些事自然冒出來

12.15.2023
#靈感 #創作 #錄音室 #聲音設計 #馮志銘
文|田育志     圖|林冠良

與藝術家一起工作的期間,無論是在美術館或是離島碉堡,馮志銘都會先在空間裡待上一陣子,感受場域裡原有的聲響,進而思考是否要使用插電的音響來呈現作品中的聲音,「這個空間要使用多大的音響才可以支撐起來?要不要重低音?還是要環繞音響?音響該擺放在哪裡?有很多細節可以討論。」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馮志銘的工作室位在北市士林區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旁即是磺溪。
 
無形無體的聲音,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卻是「複耳工作室」主理人馮志銘朝夕相處的對象。

作為獨立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聲音設計師,馮志銘時常參與台灣當代音像藝術家的作品,也在工作中探究科技與聲音的結合,思考怎麼在作品裡形塑空間中的聲音,讓每一次的創作都撞擊出好玩有趣的嘗試。
 
 

太空會是什麼聲音?
發揮想像創造科幻片的聽覺感受

馮志銘大學念的是台藝大雕塑所,目前駐村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工作室,裡頭還擺著他過去利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製作的作品。雖說早就因為玩樂團、創作寫歌而開始對聲音感興趣,但實際接觸聲音創作,以及試著用雕塑的角度理解聲音,的確跟學校生活有關。

憶及當年與同學將工作室佈置成日常場域,以此作為展覽,卻被師長認為這不是正統的雕塑,揚言要他們補考,馮志銘決意要挑戰既有的雕塑概念,於是他以「合成聲音與腦內殘響」為題,將空間中的聲音視為可雕塑的客體,分析科幻片中的音場聲景。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馮志銘談起大學時的展覽概念,分析科幻片的音場聲景。
 
「有時候覺得某個東西很有趣,你可能會想像它會發出什麼聲音?或是當你聽到有趣的聲音,會反過來想像它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分析的是早期科幻片,因為那時候沒有人知道太空會是什麼聲音,就得發揮很多想像力去創造科幻片裡的聽覺感受。」馮志銘進一步解釋道,當時想處理的是聽覺與視覺之間的關係,他選擇以熟悉角度切入,將電影畫面裡的聽覺建構視為一種對聲音的雕塑,並探究在時間的變化下,科幻片中的聲音設計又有什麼樣的流變。

「其實就是因為我沒有想要照著老師的想法,做出他口中的『雕塑』,我覺得雕塑應該有更宏觀的概念,所以我就寫了這個非物體性(指聲音)雕塑的論文。」馮志銘用平緩語氣說道,一來是用擅長的雕塑詮釋喜愛的聲音,二來則是被老師的刺激給逼出創作念頭。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工作室內佈滿各式專業器材,是馮志銘創造的個人宇宙。
  
 

音響多大、重低音、擺哪裡?
從既定限制中玩出新花樣

馮志銘初次接觸音樂製作與聲音設計,的確也與就讀台藝大有關。那時Canon推出5D2型號相機,是學生勉強可負擔的基礎拍片機器,他身邊有不少朋友因此投入錄像拍攝行列,並找他支援影像的聲音搭配。雖然一開始對錄音並不是那麼專業,但因為感興趣,馮志銘邊做邊學,意外成為日後以聲音工作為業的契機。

2022年,動畫導演暨視覺藝術家張徐展的作品《熱帶複眼》獲頒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負責影像聲音製作的馮志銘,就是一同上台的團隊成員之一。同年八月,張徐展將作品轉換為《複眼叢林》於北美館展出,展場的聲音設計也出自馮志銘之手。

與藝術家一起工作的期間,無論是在美術館或是離島碉堡,馮志銘都會先在空間裡待上一陣子,感受場域裡原有的聲響,進而思考是否要使用插電的音響來呈現作品中的聲音,「這個空間要使用多大的音響才可以支撐起來?要不要重低音?還是要環繞音響?音響該擺放在哪裡?有很多細節可以討論。」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每次與藝術家合作聲音設計時,馮志銘都希望能在佈展中做出新的聲音嘗試。
 
受訪這天上午,馮志銘剛前往關渡美術館協助藝術家陳界仁優化展覽中的音響位置。他說,音響擺放到正後方是視覺藝術的優先考量,但喇叭不見得是正常的環繞包覆,他試著調整佈局的聲音比例,讓遊逛民眾的聆聽感受較平均。

有時,馮志銘也會站在幾個觀眾容易停留的方位,確認不同地方聽到的聲響後做相應調整,「像是一側有冷氣發出的運作聲,我就會在另一側加入一點電聲,讓環境音聽起來是一體的。」這些判斷來自多年的經驗累積,他說道,雖然與藝術家合作聲音設計好像會有作品的既定限制,但他同樣認為這也是創作,狀況允許的話,都想在每一次的佈展中做出新的聲音嘗試。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馮志銘帶著採訪團隊前往磺溪的河堤邊採集水流聲音。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整個收音過程,馮志銘都揹著這台主機,透過Iphone手機操作介面。
  
 

從每次過程中累積、沉澱、反芻
用少少音軌傳遞餘燼後的清澈

好奇地問起馮志銘,在創作與設計聲音的過程中,是否有靈光閃現的時刻?思索片刻後,他卻先從另一名藝術家談起。

「我想起一位熟識的攝影藝術家葉偉立,跟他一起工作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對於想做的事情非常清楚,但是如果要追問細節,他不見得答的上來。」馮志銘笑說,葉偉立曾經在元智大學開攝影課,上課內容是帶著學生去種田,因為不論是撿拾廢棄物創造藝術物件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個展,或是透過清理已故藝術家葉世強故居所拍下的攝影作品,葉偉立的創作都是勞動過程後的藝術實踐。他坦言,「我受他的影響很深,我就是一直在做東西,然後有些事情自然就會冒出來。」

那些自然而然冒出來的念頭,或許就是人們口中的靈感。「我現在比較想要做一個很簡單的專輯,用少少的幾個音軌,製作很單純、乾淨、普通的聲音,去傳遞、描述某個狀態,接近餘燼後清澈的部分。」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馮志銘細膩聆聽各種水流聲,捕捉當中幽微的差異。
 
前陣子,馮志銘擔任嘉義美術館工作坊的講師,他就近採集八掌溪於各個河段的水流聲,讓參與的孩子們藉由聲音來判斷上游或下游;後來他思考,何不利用這些水聲串起意象式的河流聲響,放入專輯當中呢?

延續先前學習的經驗,他並非設想要做一張溪水聲音的專輯,才開始採集聲音,只是在一次次的工作過程中,累積、沉澱、反芻後,從中理出自己有興趣、覺得好玩的聲音素材。他也會帶著設備走到工作室不遠處的磺溪,繼續錄製水中的聲音,同樣沒有設定明確目的,從表面的水聲、幾公尺深的水聲、流動的水聲、靜置的水聲,都是他的採集範圍。

對於未來的創作藍圖,馮志銘還無法給出明確回應,但就像當年的碩論、這幾年與藝術家的合作,乃至於各種聲音專案的參與,他看似被動地投入聲音工作,但種種付出都累積成養分,等待哪天瓜熟蒂落,就會結出豐碩的創作果實。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
馮志銘_聲音設計師_聲景_MY OWN SPACE_offbook言外企畫
馮志銘/複耳工作室
◊ 年齡:37
◊ 興趣:可能會看空間的狀態,觀察空間的線索?
◊ 最近喜歡的書:葉偉立《OVERSIGHT 2008》
◊ 最近喜歡的歌:可能會看天氣的狀態,剛才在聽Ashra〈Deep distance〉
◊ 正在進行的創作:會將去年到八掌溪流域各個河流段所採集的水下聲音,重新取樣做安排與編曲,製作關於八掌溪流域溪底的聲音專輯
◊ 社群:複耳工作室
 
 
田育志
喜歡聽故事,也喜歡用文字把故事寫下來。平時不是在前往採訪的路上,就是人已經在採訪現場抄筆記;不採訪的時候,會窩在家中各個角落、或咖啡廳靠窗的座位上寫稿。很依賴陽光,是向光植物。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