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談死是練習告別,是愛的表現,也是給家人一份愛的禮物

10.17.2023
#告別 #練習 #生命 #死亡咖啡館 #桌遊
文|范道莊      圖|朱孟芸 nanako chu      場地|阿卡姆圖書館桌遊店

「告別通關〜身後事我做主」桌遊,就是藉由大家熟捻的「擲筊」,詢問參與者當生命終結時,想用的棺木、想穿的衣服、想用的照片及希望的告別方式等問題,以遊戲來思考生前自主、預立遺囑和溝通的意義及目的,引導大家說出可能考慮過但隱藏在內心的想法。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2014年將「死亡咖啡館」引進台灣。
 
生與死,人生的開始與盡頭,情境天差地別!談「生」充滿盼望喜樂,而談「死」卻總是焦慮不安,心裡忌諱讓人不知如何啟口?「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當初想在台灣推動「死亡咖啡館」時猶豫許久,從起心動念到推出第一場活動,她足足等了半年時間。
 
 

「死亡咖啡館」觸霉頭或避而不談?
桌遊互動從「擲筊」開始答題

「不知道國人會不會接受?願不願意談這個話題?」郭慧娟說,心中的兩大疑問讓她猶豫不決。

出乎意料的是,2014年10月24日舉辦第一場「死亡咖啡館」,開放25個名額竟一下子就額滿。「死亡咖啡館」像是推開國人談死亡禁忌的大門,此後各界邀約不斷。至今已籌辦大約一千場!尤其近三年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親朋好友驟逝,生死議題突然更接近真實生活,面對生命無常讓社會大眾越發懂得,若生前就能談好如何處理身後事,多麼重要。
 
▲以桌遊為概念的遊戲教材,讓許多長輩安心地討論身後事。©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是一種在開放場合談論死亡的非營利聚會活動,聚會者一邊享用茶點,一邊談論死亡理念、態度、葬禮財務規劃等話題,但不提供心理諮商和推銷服務。

這個概念源自瑞士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伯納德·克瑞塔茲(Bernard Crettaz)在2004年創立的「死亡咖啡館」(café mortel)座談;其目的是希望藉由公開討論的方式,降低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並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使人生能夠活得更有尊嚴和意義。直至2011年,英國倫敦開設了全球第一家「死亡咖啡館」。

由於人口高齡化,台灣各社區關懷據點成了許多長輩平日的社交和生活重心。近年來,郭慧娟經常被邀請到各據點講課,「死亡咖啡館」開始進入社區。為了緩和長輩可能會有的排斥心態,認為此舉觸霉頭或避而不談,2016年,郭慧娟特別研發設計結合桌遊概念的教材,藉遊戲推動生死教育。
 
▲桌遊主題:「告別通關〜身後事我做主」。
 
▲透過「擲筊」方式在輕鬆的氣氛下一起聊生死。
 
郭慧娟說,傳統身後事多由家人協商處理,有時因人多嘴雜意見紛歧,還會造成困擾,更有許多家屬只能在身後藉由「擲筊」來達到生死溝通。其中,「告別通關〜身後事我做主」桌遊,就是藉由大家熟捻的「擲筊」,詢問參與者當生命終結時,想用的棺木、想穿的衣服、想用的照片及希望的告別方式等問題,以遊戲來思考生前自主、預立遺囑和溝通的意義及目的,引導大家說出可能考慮過但隱藏在內心的想法。與會者在相對輕鬆的氣氛下一起聊生死,間接談出如何安排身後事,無形中也降低人們對死亡的未知恐懼。
 
 

都是殯葬業者會提的問題?
正面態度迎接人生最終之路

「桌遊讓參與的長輩練習說、聽別人說,同時還練習思考。」郭慧娟認為,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論,能夠卸下心房,甚至引導出埋藏在潛意識的積極想法,讓長輩說出自己想要的身後處理方式,除了典型的土葬、火葬,例如:樹葬、花葬,以及近幾年政府推動的環保葬都在選項範圍。

為了不讓子女擔心,有些長輩也都會預立遺囑,選擇安寧療護的臨終照顧。根據多年推廣經驗,郭慧娟發覺國人已經越來越接受「生前談死」,她認為,談「死」不是只談身後事而是全面的生命教育,以更有尊嚴的正面態度迎接人生最終必經之路。
 
▲郭慧娟認為,彼此談論、卸下心房,可以引導出埋藏在潛意識的積極想法
 
郭慧娟說,當然不是所有的長輩或其家人都能如此坦然面對,另一套桌遊「穿越時空桌遊」,分婚俗版和喪俗版,引導參與者思考禮俗會隨時代而變化,如果已不符合時代需求,卻未隨著調整和重新詮釋心態和作法,難免造成困擾。透過遊戲從傳統「穿越」到現代,參與遊戲者很輕鬆地便能知道,如何建立一種正向的生命態度。縱使家人一起討論會有不同意見,但也增加了彼此溝通的機會,減低日後的遺憾。

「其實,這些不都是殯葬業者會問的問題嗎?」郭慧娟強調,如果生前便由自己安排,即使面對失去摯親的悲傷,卻能讓家人有所依據而不致心慌意亂,「不是也很好嗎?」她認為,談「死」包含對生命的省思和身後事的處理、臨終關懷的生命尊嚴品質、悲傷療癒以及走出傷痛等多面向的探討,其實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更是溫馨的陪伴。
 
▲桌遊主題:「愛寵咖」,讓大家思考與毛小孩之間的生命與身後事。
 
▲郭慧娟引導參與者透過遊戲,建立正向的生命態度。
 
 

臨終會談激勵病患的求生意志
家人有更多時間表達情感

郭慧娟畢業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多年推動「死亡咖啡館」和「玩桌遊學告別」,不僅在社區關懷據點發揮推動生命教育的功效,隨著社會大眾對生死議題的態度日漸開放,各級學校、社團或機構也紛紛邀約開課,甚至個別家庭也會請她帶領行動「死亡咖啡館」。

提到記憶特別深刻的案例,郭慧娟分享道,有個家庭的父親因罹患口腔癌,她前往病房與家屬一起討論關於生前告別的心願。
 
▲郭慧娟分享,如果在人生最後一刻才有機會說出,多少也能彌補缺憾。
 
當時,兒子看到父親動過手術的面容不斷捶打自己的頭。憑藉過往經驗,推測情緒失控的兒子,一定有什麼話想說卻說不出口。郭慧娟問他,「是否因為爸爸一直是你的天,但是現在天快垮了?」話還沒說完,兒子的眼淚掉個不停。最讓她驚訝的是,躺在病床的父親也情緒激動地拿筆用力在白板上寫字。原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兒子的天。令人驚訝的是,這次的臨終會談反而激勵了父親的求生意志,讓他比預期時間活的更久,也讓一家人有更多時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傳統華人家庭很少會主動對家人表達情感,說愛更難。郭慧娟感慨道,如果在人生最後一刻才有機會說出,多少也能彌補缺憾。

「愛要怎麼說出口?」雖是一道難題,但練習說愛卻永遠都不遲。時間能慢慢讓人學會在生命的每個時刻勇敢吐露心聲,而非等到臨終那天。生前談「死」不僅是練習告別的方式,也是愛的表現,更是為家人所準備的一份愛的禮物。「死亡咖啡館」無疑提供了對親愛的人適時說出一句「Goodnight & Goodbye」的機會。
 
 
|生死教育教材之桌遊說明,由郭慧娟提供。|
 

▔▔▔▔▔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
// 線上課程|郭慧娟生死課:親愛的!好好告別 一堂省下20萬的必修課

 
范道莊
喜歡大眾傳播曾任職廣播媒體十多年。有個文以載道的名字卻屬火象星座;已列銀髮族群但仍樂於探究新事物。自2010年參與老家文化資產保留運動,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持續努力至今。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