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同相信了,我們曾經不相信的一切 —— 《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書評

08.23.2023
#個人 #大數據 #職場 #自我價值
文/高可芯 Cady
一場疫情,除了打翻一整艘過去共乘許久的生活模式,也讓我們開始相信了,我們曾經不相信的一切。不需進公司,也能完成工作;不需上學,也能完成學業;不需店員,也能完成消費,身為群體動物的人類,是否正進化成獨居的物種,抑或是走向衰亡?當科技能夠去蕪存菁,替人類仲介了一切,人不再只是人,而是一組組的數據。韓國數據學家宋吉永,洞悉著看似冷冰冰的數據,卻解剖著熱騰騰的人心,將他對後疫情時代的人類,在生活、工作與自我實現上的幾個觀察,彙整成《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一書,直逼人們去反思,究竟以「不變」應萬變,是否仍在後疫情時代裡適用?
 
 

人不斷申論與定義的幸福?

獨自、長壽、無人,書中提到了三個未來的關鍵字。家庭功能的式微,孝順與撫育成為了一件能夠外包的事;醫療與醫美的進步,人類成功延長了自己的年輕與壽命;科技的介入,取代了實體的相聚地點,當我們在辦公室、學校與店面才能做的事情,都已經能在一檯螢幕幕中完成,人類將不再彼此需要,而是開始能選擇性地相距,而非被迫相聚。若「我會獨自居住、我會活得長壽,沒有我,人們也能過得更好。」將成為可能,新時代的幸福究竟落腳何方,而幸福是否能透過數據測量?有趣的是,書裡提到當人類正在走向被數據佔領的透明化社會,在這一切都能測量的世界,唯獨幸福無法測量。幸福這回事,自古希臘哲學便在思辨的主題,至今仍無法被數據佔領的透明化社會攻破,不管到了哪個時代,幸福都仍是一道人類能夠不斷申論與定義的題目。
 

透明與真實的追求,當代圓滿的新答案

當代的幸福感已巧妙地被轉化,由於數據與機器滲透進日常,過去只看結果不問過程的成功模式將不再適用。書中提到未來將加速各種事物的流程化,比如過往在組織內部的升遷,常有獎勵與懲罰不明的爭辯,但數據化的未來將讓過程一目瞭然,潛規則與職場惡鬥等灰色地帶也漸漸失去其容身之處。我們將無法止步於一個快速的結果,反而會開始對過程的細節產生更多追問。同樣的情形也體現在社群網路之中,公眾人物的公開道歉,相較於過去將面臨更困難的挑戰,人們不再滿足於一種形式上的呈現,反倒會對源頭和動機感到好奇與探究。我們來到了一個對於審查與檢驗最嚴苛和細膩的時代,而這樣的技術與精神也會同步進入到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探詢之中,因此人對於透明與真實的渴望,將會越來越深,而所謂的安身與立命,在當代也不再只是有份居所與工作,有位伴侶和社交生活,便足以定義圓滿的詞彙。
 
 

伴隨變化而來的迷惘

如何讓自己踏實地待在過程裡,成為了人類走向幸福之際需要關注的與議題,然而在科技介入後的自動化的浪潮中,追尋著過程中的意義,將使得人類面臨重新定義個人生產力的難題。人類的工作需要朝向更有創意和集體創造力的方向發展,然而在尚未抵達之前,伴隨而來的迷茫將帶出許多現象。書裡提到一個詞彙叫「國規」,當今網路上充斥著各式生活指南,如何找對象、結婚、分手、考試、找房子,人們想要借助他人,找尋一種正常,同時追求更省力的效率人生。此外,另一種現象稱為「炫耀忙碌」,總是忙著處理些什麼的人,無形中獲得了某種地位象徵,因為這背後暗示著自己從事的工作無可取代。然而不管是借鏡於他人的生活,或是透過忙碌來感受自我,是否能真正滿足人類未來對於透明與真實的需求?
 
 
 

所謂的真實——是關乎自己生命的投入程度

這個時代,溫故無法知新,以不變亦無法應萬變。在充滿即時數據與檢核點充斥的透明生活中,當一切都數據化成清晰地資料,當一切都能看得如此清楚,所謂個體的真實,便無關乎客觀事實,而是關乎人對自己生命的投入程度,這是一場漫長的意志培養與練習。我們如何在看得如此清晰的情況下,仍然投入與深信一件事,一份理想,或是一個人生?而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仍是此刻的我們還無法相信,必須在即將到來的未來之中,才能慢慢相信的一切。

欲閱讀更多《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歡迎至各大書店購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momo

 
高可芯 Cady
春天早晨出生,牡羊性格裸辭至今自由工作三年有餘, 北藝大藝跨碩士修業中,日常看書寫字宅居做飯。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