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餐飲法規調整之下,原本咖啡廳和喫茶店的界線逐漸模糊,也讓兩者在店名中常有混用的情況。當時可簡單分成主打音樂、讀書、興趣、聊天的純喫茶,販賣輕食與甜點的兼業喫茶,以及提供風俗服務的特殊喫茶。今日在臺灣流行的昭和風咖啡,主要屬於前兩者。
▲「昭和風咖啡廳」受惠於日本這幾年吹起的昭和レトロ(retrospective的略語),是致敬1950-60年代的喫茶店風格。 © 三貓俱樂部
物美價廉的現代性:大正浪漫的咖啡廳
比起傳統料亭,更有接受文明洗禮的身體感受
點著咖啡、甜點與親友度過愉快的午後時光,或是坐在窗邊的座位努力敲著筆電的人們,對現代臺灣人已經是熟悉的日常生活,找尋獨特風格的咖啡廳、邂逅不期而遇的美食更成為不少人的生活重心。我們熟悉的一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明治維新以後,脫亞入歐的日本進入快速西化的年代。進入被文學家夏目漱石稱為大正浪漫的時代,也是日本以自身文化重新理解西方文明,「和洋混和風」席捲都市角落的時代,充滿著屬於當代蓬勃的生命力。
受到歐洲沙龍文化的影響,明治21年(1888年),東京上野開設第一間咖啡廳「可否茶館」,將當時歐洲仕紳、文人雅士放鬆集會暢談的空間帶入日本。西方化的沙龍空間、咖啡廳的現代文明,是討論當代思潮、針貶時事的非正式、隱蔽的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放鬆、談天,取得最新的資訊。
對於當時的日本,咖啡廳與傳統料亭、貸座敷(遊廓、酒樓)等場所相若,是提供男性放鬆的空間,只是它屬於歐洲風格的貸座敷,因此在這樣的場合消費,比起傳統料亭,更有接受文明洗禮的身體感受,而咖啡廳的服務生也擔負起與客人聊天、玩樂的角色,提供曖昧互動、肢體接觸、戀愛氛圍等全新的體驗。
這樣的咖啡文化也隨著日本殖民進入臺灣,有別於今日的咖啡廳,過去的咖啡廳更像是酒家。而我們今日熟悉的咖啡廳,則擁有另一個名字:喫茶店。
如1931年第一間由臺灣人開設,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命名由來的「維特咖啡」,戰後保有女陪侍的服務、轉型成「維特酒家」,今天原址成為「森高砂咖啡大稻埕總店」。而1934年開設,引入進口音響設備播放交響樂,並以1928年法國首播的交響樂《波麗露》命名的「波麗露咖啡」,則在戰後捨去女陪侍,成為今日的「波麗露西餐廳」。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森高砂大稻埕總店。 © Wikimedia Commons
消失於戰火:昭和摩登的喫茶店
冰淇淋蘇打誕生!1902年由資生堂引進
走過大正浪漫,昭和摩登更貼近於西方的生活方式,人們脫下漢服、和服,穿上西裝。咖啡廳與喫茶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臺灣角落,而相比起咖啡廳,喫茶店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又是更為輕巧的消費。當年,為了推出有別於和菓子的西方甜點,加上結合牛奶等乳製品的推廣,洋菓子與和洋混合風的飲食成功打入喫茶店,咖哩飯、炸豬排和蛋包飯成為喫茶店常見的餐食內容,加上三明治、奶油球、布丁、牛奶糖、聖代等洋風的食物,成為喫茶店最經典的特色。
甚至,不二家、森永、資生堂等大企業都直接進場開設喫茶店推廣自身的產品。因此喫茶店有明亮的外觀,並且面對道路那側幾乎是以玻璃窗呈現,讓在外面走的人可以清楚看到店內的樣子,以利商品的行銷。
▲日治時期,位於台南銀座的森永喫茶店(森永キャンデーストーア)。太田猛《臺灣大觀》,1935,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本旅行協會臺灣支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1940,取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而今天談到昭和喫茶店一定不會錯過的冰淇淋蘇打,也是此時在日本一炮而紅,1902年資生堂引進了汽水機,將新潮的檸檬口味蘇打與冰淇淋結合,受到青年的喜愛。五顏六色的汽水成為喫茶店與年輕人展現個性的最佳展示品,讓冰淇淋蘇打成為最經典的喫茶店品項。
然而,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些西洋文化的場所被日本政府大力打壓,逐漸消失於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今天很難在臺灣看到年代久遠的喫茶店,多是後來才陸續開設的店鋪。
城市文化展示櫥窗:當代的台灣日系喫茶店
日本喫茶文化的載體空間與個人主義興盛的年代
咖啡廳提供現代人社交、放鬆的空間,也承襲了沙龍文化中資訊傳遞的功能,因此店內選書、音樂都成為店主人風格的延伸,也能透過林立的咖啡廳了解都市的流行文化。隨著戰爭結束,咖啡廳在臺灣開始逐漸復興,並隨著大眾文化以及不同族群的移入有更為蓬勃的發展,成為聚會、創作的去處,如上海遷台的俄國人開設的明星咖啡、相機街(博愛路)的美而廉、美國人常去的中國之友社,追求文明的現代人可以在此高談闊論,書籍、黑膠、流行音樂都是在咖啡廳唾手可得的資訊,而過往被視為是時尚的咖啡,也逐漸變成菜單上琳琅滿目的飲品中之重點品項。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明星咖啡館。 © 鳳梨蝦球
然而,受到中日斷交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排日風氣影響,在戰後日本文化主要由企業引入,並在政府監督下受到限制,直到1990年代解嚴以後才隨著日劇以及日本大眾文化再度在臺灣流行起來。這讓1960年代日本風格的喫茶店並沒有同步的吹進臺灣,而是後來開設的喫茶店因著店主人的堅持裝潢而成,成為臺灣咖啡廳文化的其中一項異國元素,而非日本喫茶文化的載體空間。
已和臺灣成為不同國家的日本,在1960年代(昭和40年代)經濟起飛的帶動下,喫茶店再度興起。在個人主義興盛的年代,獨立經營的喫茶店取代連鎖喫茶店,成為喫茶店主流,而店主人風格越為鮮明的喫茶店越受到歡迎,也讓喫茶店除了餐飲以外多了不同屬性的可能性。
在日本餐飲法規調整之下,原本咖啡廳和喫茶店的界線逐漸模糊,也讓兩者在店名中常有混用的情況。當時可簡單分成主打音樂、讀書、興趣、聊天的純喫茶,販賣輕食與甜點的兼業喫茶,以及提供風俗服務的特殊喫茶。今日在臺灣流行的昭和風咖啡,主要屬於前兩者。
致敬昭和レトロ:臺灣的昭和風咖啡廳
洋風家具款式✕玻璃製品✕鬆軟皮革沙發✕深木色軟裝
在311大地震前後,臺日民間交流日益頻密,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也吹進近年各式風格咖啡館爆炸性成長的臺灣市場,開設了許多結合日本元素為主的喫茶店。這些店多是以店主人對日系元素的詮釋所營造而成,在店名、裝潢、餐食上大量參考日本本地的喫茶店。受到近年日本吹起的昭和復古風氣影響,臺灣也多了許多昭和風格的咖啡廳,但從1926年橫跨至1989年,昭和時代橫跨了60多年的歲月,其實很難輕易界定一個明確的風格。
我們今日時常提到的「昭和風咖啡廳」,受惠於日本這幾年吹起的昭和レトロ(retrospective的略語),是致敬1950-60年代的喫茶店風格,以當時流行的洋風家具款式裝修的喫茶店為原型,搭配玻璃製品、鬆軟的皮革沙發與散發溫暖氛圍的深木色軟裝為主,再現日本人對洋風的見解,相對1930年代明亮的昭和喫茶店,此時期的昭和喫茶店更加強調個人空間。
▲日本知名連鎖喫茶店「客美多」於2018年進駐台灣。 © 客美多咖啡 Komeda‘s Coffee
因此在「客美多」等正版的日本連鎖喫茶店登陸臺灣後,容易讓人產生是否為道地昭和風咖啡廳的聯想?但事實上,自由發揮就是喫茶店這種沙龍文化空間最大的特徵,而喜好日系元素的臺灣,不只打造了昭和風咖啡廳,也將和風的茶屋與和洋混合風的喫茶店再現於本地,甚至出現如嘉義的雪後煎茶,以日式木造建築的和室空間販賣喫茶店飲食的混合風格。
近年,臺灣官方陸續將日本時代的木造官舍改建整修,這些多建成於1920至1930年代的老房子,時常透過BOT的方式,以和式茶屋的面貌向公眾開放,提供來訪的客人日本傳統的茶飲與和菓子。而這樣風格的店鋪,在日本通常被認為是延續自江戶時代的茶館文化,但進入臺灣後,是否又可視作另一種昭和風的喫茶店?
▲位於台南市北區的衛屋茶事。 © 我們旅途見 Tata & Pei
可以說當臺灣追求昭和時代的同時,日本在昭和年間開設的喫茶店與咖啡廳也嘗試從傳統的和風中區別出當年的西方流行文化,因此有了多變的樣貌。但兩者共通的,是從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歐洲傳入亞洲,追求現代文明與個人特色的沙龍文化。
透過飲食與浸泡在特定的空間場域中感受最新的流行元素,購買一杯飲品、一份餐食,消費者可以在不耗費大量時間、金錢的情況下,輕易地交換到新奇的感官體驗與異國的氛圍。這也讓咖啡廳進入現代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同時成為城市裡肉眼可見的展示櫥窗。
▔▔▔▔▔
|本文感謝 我們旅途見 Tata & Pei 授權衛屋茶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