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雜慢格進】思考今後該做什麼,才是工作啊!——《BRUTUS》NO.734 新工作與我們的未來特輯

08.09.2023
#日本雜誌 #雜誌 #BRUTUS #工作 #職場學 #職場 #個人成長 #自我價值 #自我成長 #文字專欄

撰文/劉揚銘(每天努力三小時的文字工)

繼上期戀愛話題後,推坑日本雜誌第二彈,來聊工作吧!

讀日雜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偷學編輯怎麼找到巧妙的切入點,面對已被談到爛的主題,依然能企畫出新鮮感,為讀者呈現過去沒發現的面向。這本《BRUTUS》二〇一二年的特輯讓我了解,原來討論工作時可以不談年薪、產業趨勢、職務發展、公司福利這些履歷面試問題,特輯一開場就直接說:「工作是為了打造未來」。

從沒想過,工作和未來能連結在一起。

現在→工作→未來

特輯內容先描述我們的「現在」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新動態,先進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當年金融海嘯剛過不久),不禁讓人反思所謂先進到底是什麼?此外,社會價值觀正在轉變,奠基於過去經濟順利成長時代的舊方法,如今不管用了,新的能源、新的都市規畫、新的國際合作和新的教育方法都陸續出現,既然政治與社會背景都在變,鑲嵌在其中的經濟型態當然也要改變,因此,做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企業,以及構成企業的人=工作者,當然也需要全新的價值觀。
 

全新的工作,不該因循舊方法,而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思考當前社會為何存在這些問題,以智慧與靈感做武器,孕育出新的解答。不要只靠反射神經、妥協於例行公事,為了抄近路而直接沿用過去的做法;既然察覺所謂制度、系統都會隨著時間而劣化,就能拋下已經失去功效的舊框架。在前景不明的狀態下,用自己的頭腦開創一條熱忱的路徑,而我們的未來,就在那條路的前方。


我被這段前言感動了,彷彿能把自己從事的工作與社會產生橫向聯繫,還能從現在與未來之間創造縱向的開展。反而懷疑起讀過的商業雜誌,為什麼只能從股價市值、營業額、年薪和趨勢熱潮這些角度來談工作呢?說我的工作觀因為這個特輯而改變,並不誇張,這也是我珍藏它十年以上的原因。
 
▴ 開門頁說明我們的「現在」,下一頁則透過不同種類的「工作」連結到「未來」。光是開場就夠感動了。
 
緊接著特輯前言,《BRUTUS》用四個面向連結「未來」:由於能打破「距離、時間、產業、文化」的傳統界線,那些過去做不到、現在能做到的工作類型,總計十六種。這裡先破梗,第一種工作是「地球距離宇宙最近的地方」──與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隨時保持聯繫的宇宙管制官。

「我的工作,是和身處宇宙空間的太空人維持信賴關係喔,」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實在太酷了。

才翻開特輯第一個案例,就把我對辦公室隔間的刻板印象一腳踢飛,距離地表四百公里的宇宙中,讓太空站與地球保持聯繫的,唯有一個人的話語。

為什麼我沒有想像過這種工作呢?
 
▴ 第一個介紹的是連結地球與宇宙的工作,視野瞬間變得好開闊。
 
 

做了這件事,世界因此有點不一樣

厲害的編輯除了能找到巧妙的切入點,還會以結構分明的方法敘事,這期特輯以「跨越距離界線」「跨越時間軸的界線」「跨越產業型態的界線」「跨越文化的界線」分四大部分介紹十六種新工作,足以體會雜誌編輯對於分類整理的熱忱。
 
▴ 充滿時代感的廣告,Siri才剛推出呢。左頁的目錄可看出特輯結構,以跨越「距離、時間、業態、文化」的界線分類整理。
 
《BRUTUS》還為這次特輯介紹的工作,設立一個期間限定的求才網站「Hello, New Work」讓讀者看完內容後好想去應徵。而且就連廣告企畫搭配Georgia罐裝咖啡介紹的三家公司都很好看,不想把它當廣告看的廣告,果然是廣告的最高境界啊(好饒舌)。

跨越距離界線的工作,除了地球與國際太空站的聯繫,還有在Google地圖上開發大樓內部樓層顯示的團隊(有了這個功能,《不可能的任務6》的湯姆克魯斯就不用從辦公室打破窗戶跳下屋頂去追壞人了吧);三一一地震後為了復興東北地區的各種創業與專案。
 
▴ 因應三一一地震後,介紹為了復興東北地區的工作,以及從首都以外各地方出發的工作。
 
跨越時間軸界線的工作,則有D&DEPARTMENT把來自四十七個都道府縣的生活雜貨、食材統整起來,用全新的設計讓消費者能在百貨公司裡認識各地特色的工作。在網路內容免費取得的時代,思考如何讓藝術產生價值的工作。

跨越產業型態界線的工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Sony的「色彩趨勢分析」團隊,專門研究數位產品外觀的顏色。舉例來說,三年後推出的數位相機外殼要用哪些顏色呢?必須考慮搭配機體機能、外殼材質、產品的價值觀、行銷訴求等;而且為了研究的準確性,辦公室用大片落地窗導入自然光,團隊成員也多半穿素色的衣服,才不會產生誤差。雖然實際上班肯定不如想像那麼好玩,但總覺得研究各種產品的顏色和趨勢實在太有趣。
 
▴ Sony的色彩趨勢分析團隊,這篇讓我印象深刻。

至於跨越文化界線的工作,有吉本興業從搞笑起家的娛樂產業,結合少女時尚秀Tokyo Girl's Collection(TGC)進軍海外的工作──TGC邀請人氣模特兒、少女教主登台走秀,場內觀眾看到伸展台上明星走過,喜歡哪件上衣、哪個配件都可以即時下單,當年第一次在台北信義區舉辦的盛況我還記得呢!此外,樂桃航空和樂天進軍海外市場的工作,也在這個分類中。
 
▴ 吉本興業和TGC的海外進軍計畫。
 
 

對就業的反思,以及社會議題

這本特輯讓我對工作的想像更寬廣之外,四個部分(距離、時間、產業、文化)後面都有一篇單頁文章用於反思。

例如〈怎麼達到幸福的職場〉邀請「東京工作百貨」的創業家撰寫文章。曾經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中村健太,負責大型商業設施的開發,但上班壓力大到喘不過氣,只有下班後到酒吧才能放鬆,最後願意聽他傾訴工作煩惱的是酒保。這個經驗讓他體會到「原來所謂的創造場所,重點不是在『建築』而是在『人』身上呀!」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決定以工作的願景和個人自我實現的共鳴程度為基準,協助各種工作找到對的人。

〈為了從勞動中解放,需要做什麼〉這篇文章,邀請到《東京零圓房屋、零圓生活》《從零開始的都市狩獵採集生活》作者坂口恭平撰文。坂口把「勞動」和「工作」區分開來,以自己在高級飯店打工當服務生的經驗舉例,所謂勞動,是聽別人的話去做,例如被叫去倒咖啡,賺到的錢是以工時為對價的薪水,這種錢是無署名的,誰來做都一樣;然而即使一樣當服務生,也有另一種工作,例如觀察到哪個客人需要咖啡,適時送上,客人通常很高興會給小費,他認為這種收入是有署名的金錢,對價是讓對方心動,所以願意付費。
 
▴ 〈怎麼達到幸福的職場〉和〈為了從勞動中解放,需要做什麼〉兩篇反思的短文,讓特輯更有厚度。
 
為了他人的指示去做,還是為了自己的使命去做,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想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可能必須思考自己的工作是什麼,能解決哪些問題、打動哪些人心,賺來有署名的金錢。

這是一本不談年薪、福利、不談職務描述,反而強調打破框架的工作特輯,讓讀者思考為什麼要工作,意義在哪裡,從而把工作連結到更廣大的地方,我的工作也許能讓世界變得有點不一樣,如此我的存在也有了意義。我非常喜歡。

最後說一點私事吧,也許是看見這本雜誌時,我正離開做了七年的雜誌編輯工作,因為過勞而身體崩壞,原本很喜歡的工作卻被我做到麻木不仁,燃燒殆盡,從此再也提不起勁,不得不辭職。

要是早一點看到這本特輯,我的想法會不會變呢?也許我的工作歷程,會走向另一個可能。
 
▴ 「全新的工作與我們的未來」特輯第一回(圖中),可能因為反應太好,半年後做了續集第二回(圖左),此外,《BRUTUS》還做過「孕育一流的工作場所」特輯(圖右)。
  

 
劉揚銘
每天努力三小時的文字工。雜誌編輯出身,過勞辭職後自由工作,減速生活,以寫作與編輯維生。Facebook:工作即生活|劉揚銘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