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見過未來,只是仍未遍布四處——《個人時代》作者序

07.03.2023
#企業 #大數據 #社會趨勢 #職場 #品牌建立
文:宋吉永

資料與訊息,人心的探勘者

二○一○年初,復古設計的歐式冰箱於韓國上市,即使價格昂貴、性能也不突出,在韓國卻仍深受大眾喜愛。因為獨居人口增加、線上喬遷宴等新傳播型態出現,以及對設計和生活方式的重視等變化,歐式冰箱為傳統白色家電樹立了新的標準。隨著經濟發展幅度減緩,對生活品質的渴求增加,人們開始回顧生活,從盲目遵循傳統價値觀與習俗,轉而重新思考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和生活方式,定義出新的準則。個體想適應環境而產生的改變,無異於生物為了生存而奮力拚命的過程,仔細觀察一定能看出一些調整方向。這正是我的工作,我蒐集人們留下的痕跡,讀取潛藏其中的人心。
 
我們每天生活都會留下大量資料,例如社群軟體上與朋友們的聊天訊息、汽車的行車紀錄等,不過,我並非窺探這些私密的個人訊息,而是蒐集人們在網路上寫下的文字、上傳的照片,對關注議題所發表的看法等。透過蒐集大數據, 發掘其中存在的模式, 再採用AI 技術辨別模式,作為理解人們想法的重要資料,顧名思義即是人心的探勘者(mind miner)。如此一來,能讓我們進一步理解潛藏在數據足跡中的行為、原因與欲望。
 
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專注於研究人們的內心,最初的動機是想觀察數據背後的模式,但是當時無從得知模式中藴含的意義。直到二○一○年,受到某家報社委託,希望能從數據中展望韓國社會。在這之前,我們頂多只是推測大眾有興趣的特定商品和服務,然後發表相關報告而已,根本無法承諾是否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然而只要接受委託,我們的名字就能刊登在主流報紙上足足五天,是個不容錯過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參與這項工作的同事們,身上的野心和衝勁實在驚人。儘管如此,如今回首發現,那時確實是我和同事們的轉捩點。
 

 

從數據嘗試解鎖社會面相

眞的可以透過數據看見社會嗎?我們當然是無法看見全貌,但卻足以理解社會的其中一個面向。
 
實際上,當時對眾多社會現象的判斷與看法,不久後成為了事實,我們所講述的事更成為某種基準,被人們引用以達成共識。看到許多人依據我們的看法進行協商並達成共識的過程,讓我們更明確意識到這件事的意義。
 
二○一二年,我將那段期間的經驗與所學匯集成一本書,書名為《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여기에 당신의 욕망이 보인다),當我們觀察人們想要的、大眾的欲望,並推測欲望能達成共識的一切,或許就能從中看見生活的模樣,更試著理解欲望的來源吧?這本書粗略整理了我們的嘗試。
 
後來「大數據」一詞成為社會中的流行語,人們使用智慧型裝置在各個地方發表自己的看法,累積起來的數據成為描述每個欲望的憑據,這些欲望的總和,是社會形成共識的重要起點。另一方面,我也在看見這些欲望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逐漸看到人們對於彼此的誤會與臆測造成多大的衝突。我們看見許多本著善意製作的主題與內容,與眞實情況並不相符。我將這些誤會與臆測集結成二○一五年出版的《停止想像》(상상 하지 말라)一書。
 

 
 

新世代共識的構成

六年又過去了,這段期間大數據成為各產業的某種標準,人們不再經由報紙、廣播等紙本或無線電獲取資訊,而是透過數位世界的無數平台,從發表各自想法的社群媒體,擴展到擁有個人「頻道」的一人媒體;人工智慧作為提供個人化資訊的網,狙擊般的將特定內容發送給特定對象。我和同事們在持續觀測想法如何變化與傳播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新世代的共識是如何形成的。
 
到處都可以看見有趣的現象,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過去曾關注過、且大致預測未來的幾個徵兆,正在引起社會或大或小的變化。沒錯,我敢大膽的說,我們見過未來,只是當時不知道那是未來,以為只是短暫出現的細微變化,或是未曾見過的流行。然而我們親眼目睹過無數次變化的積累、相互影響,形成更大變化的過程,進而理解世上存在一種類似有機體的機制,讓我們彼此產生連結、使變化方向達成一致。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看見的,是提前到來的未來。
 
每當反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的內心就會出現類似咒語(曼特羅Mantra。在梵文中,曼特羅是給予其他人恩惠和祝福、保護自己的身體、統一自我思想或為了得到醒悟而背誦的咒語。)的句子:「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
 
會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生的原因,並不是宿命論或已定的結局。人類身為社會化的物種,對事物的喜愛或想要、期望及欲望產生共識時,事情便如願發生。這種共識推動事情發生、促使欲望相遇與碰撞,又形成盛裝更多欲望的熔爐,成為我們的未來。
 
如果說這段時間,我透過數據觀察到欲望、並看見了未來,那究竟是什麼呢?這些變化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帶我們進入什麼世界呢?在那個世界中,我們又該如何生活?
 

 

數據、個體、慾望,個人時代來臨

透過數據而非模糊的感覺, 看見欲望的第一則訊息《在這裡看見你的欲望》; 延伸至希望人們彼此理解與體諒的觀察如《停止想像》;與此同時變化隨之加速,未來也提前一步到來。理所當然不再是理所當然,已經不能只遵循前人做過的、過去曾經驗過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我們得探索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如何適應與成長。
 
當然,我們是性格迥異的個體,各自所處的環境也不同,因此並不會同時感受到所有的變化。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曾這樣說過,「 未來早已到來, 只是仍未遍布四處。」(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如同他的洞察,未來融入生活的時間點似乎也存在時差,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有些人正在經歷整體的變化,有些人卻可能還沒有察覺。雖然居家辦公的時代早已來臨,但根據行業性質或組織氛圍,目前每天早上出門上班的人還是多數;另外,即使公司聚餐消失,也還是有和同事共進晚餐的上班族。
 
儘管自己尙未發生,但發生在別人身上的變化,或許總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因此,即使仍未到來,也希望大家能以展望變化的心態來閱讀本書。
 
在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我有幸在這份工作中,看見人們的想法如何變化,因此我明白了每個個體欲望的總和,即是未來發生什麼事情的「輸入」。所以,不要停止抱持欲望,即使其實一開始就無法停止欲望。欲望是從期望自己生活更加安穩的微小心願開始,是源於對自己的存在不要因離開而被遺忘的本能,到企求自我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具有影響力等等的無窮欲念中誕生,因此我們永遠不能停止欲望。
 
請抱持著欲望,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從現在就開始,會發生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欲閱讀更多《個人時代:不能只是去做,重點是你「想」怎麼做》,歡迎至各大書店購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momo


 
堡壘文化
文化的堡壘,資訊的堡壘, 共和國出版集團的堡壘。出版方向聚焦運動、商業、自我療癒。 ♖ 歷年出版書籍:bit.ly/30xPUMd
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