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我發現自己完全不懂笑點,是中國爆紅的藍色妖姬。「英雄可以受委屈,但你不能踩我的切爾西」、「藍色妖姬你不愛,非要在渣男身上找存在」——每個字我都看得懂,連在一起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流行語會因為太流行而退流行?因為迷因是祕密,而如果一個祕密所有人都知道,那就不再有趣了。變成常識的祕密不再需要傳播,因而被塵封在一代人的回憶裡,直到二十年後,我們從PTT 讀到「ㄘㄟˊ~」、「那是一定要的啦」尷尬不已。
同樣一種語言,卻蘊含巨大的文化隔閡。身處在不同的文化圈,我即使多次 Google 也不敢說理解。
迷因曾經是我學習美國文化的途徑。高中時看現在已經解散的 YouTuber 始祖 Smosh,每週吸收最新迷因兼練英聽,是我當時快樂的來源。如果不懂便以自然拼音法,Google 深究到底。
因此十多年來,面對流行文化,我總是本能性地去找出來源、模式與笑點。直到我開始經營一個迷因創作帳號「迷因文學」也依然如此。我堅持了解每張圖的出處,搞懂用法,拆解好笑的本質。
然而如今,我逐漸發覺,自己開始懶得細究每項爆紅的哏——甚至有時,這些哏已經不再出現於我的同溫層。
於是我自問:為什麼?
情況從糟糕變成難以理解
當迷因是一群人的小祕密
「語言是傳播八卦的工具。」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代表作《人類大歷史》中如此描述。八卦使人類得以分辨善惡,進而形成緊密的社會連結。羅格・布雷格曼在《人慈》中也有類似看法:人類藉由八卦,拉下傲慢愛擺架子的人——你知道嗎?那男人打了一隻大的野豬,竟然還自吹自擂真討人厭!似乎如此,歷經兩百萬年的演化,我們的語言,最終成為分享祕密的載具。
社群網路連結起全世界,然而語言的「祕密」屬性至今不變。在大小社群裡流動的,依然是祕密;而其中一種,正是「迷因」。
看到左邊的女人指著右邊的貓咪,不自覺會心一笑,是因為你知道這個祕密,不論它是浮世繪、文藝復興宗教藝術還是埃及壁畫。
於是迷因被再製、被傳播。把迷因圖存下,發文分享快樂,讓更多知道這個祕密的人一起笑出來。迷因讓你跟全世界成為私密好友,彷彿國小時發明的暗語,只有你和最好的死黨能解讀。
自然也有專屬台灣的迷因,只有看過台配版周星馳電影、恰恰爆橘和《天之驕女》的「崇發——」才能懂得笑點。
或許也能這樣說,古文典故就是古時候迷因。流傳於文人圈的內哏,一種識別你我的祕密。反過來講,迷因哏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用典——「抱歉了錢錢,但我真的需要那個酷東西」配上淚眼汪汪的哭哭貓,你如果懂就是自己人。
流行語是不是讓你感覺老了?
完了完了完了芭比 Q 了
哏圖之外,迷因還有另一個化身是流行語。隨著年紀漸長,每每看到新聞標題「去年十大流行語」,總是在其中數自己聽過幾個、用過幾個。也有那種,太過流行以致令人生厭、迅速退燒的流行語。比如「像極了愛情」,社群上僅一天就成過氣洗版廢文。又比如我曾經在漫畫店寫程式,隔壁桌一面打牌、一面高唱「完了完了完了芭比 Q 了」。
雖然去漫畫店工作的我也有錯啦,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流行語會因為太流行而退流行?
因為迷因是祕密,而如果一個祕密所有人都知道,那就不再有趣了。變成常識的祕密不再需要傳播,因而被塵封在一代人的回憶裡,直到二十年後,我們從PTT 讀到「ㄘㄟˊ~」、「那是一定要的啦」尷尬不已。
似乎是無盡的循環,流行文化的薛西弗斯。獨立樂團本來是少數人的祕密,爆紅後就是流行芭樂歌,其實曲風可能變化不大。因為我們既想保有獨特,卻又都追尋連結。我們既希望自己擁有的專屬而稀缺,最好沒有人知道,又想與比自己更大的「什麼」合而為一,成為偉大的一部分。個體性與歸屬感永恆衝突,迷因與流行語,就在其中不斷被創造、消融、封存。
迷因竟也如同生命,在人世歷經成住壞空。誕生、傳播、變質最後消亡。
是否可能,在台灣曾經紅極一時、每個社群小編都在用的迷因,最終也會變成過氣老人文?
我進去了,我又出來了
在追與不追流行之間擺盪
最後,我還是去補完大部分的藍色妖姬系列,看完卻覺得有一點累。八卦維繫社群連結,知道祕密,是進入圈子的鑰匙。所謂的老——精神上的老——很可能僅僅是選擇了要進入哪些圈子。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或許並不想知道這個祕密。
我或許並不想知道高飽和亮色緊身衣男人以古怪表情衝刺好笑在哪裡,也或許不想了解那個喊著「這背景假?」一面衝進河裡的男人又是什麼來頭。我或許不想知道「早安咖啡拿鐵牛奶呼啦」的「呼啦」是什麼意思,更不想知道「前面有一隻超可愛的狗勾」已經兩年了,以及依然時不時脫口而出的「出事了阿伯」到底過氣了沒。
這是我的初老症狀嗎?我還不確定。然而當我放下多年習慣,接受自己已經老了,我竟然感到一陣輕鬆。
★ Instagram:迷因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