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靈魂的靠岸
從曼哈頓南端乘坐觀光船到艾利斯島,這趟旅程的一個亮點是近距離觀看自由女神像,上面題詞寫道:一八九二年至一九五四年期間,抵達美國東海岸的移民們也看見同樣壯麗的美景,當時艾利斯島是第一個入境點,超過一千二百萬移民通過這裡。最早的移民檢查中心於一八九七年遭祝融夷為平地,在那之後,移民們踏入的檢查站是一座偌大如城堡般的維多利亞式建築,這座建築至今仍屹立在此。下船後,他們第一個落腳處是行李提領大廳,現在擺滿展示全球移民歷史的陳列櫃。他們能帶多少家當就帶多少家當,孩子因穿上他們所有的衣服而圓滾滾地走路。「把你們疲憊、窮困、蜷縮成一團渴望自由呼吸的群眾交給我吧! 將你們擁擠海岸上那些被拋棄的不幸人民都交給我,將那些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人們都送到我這裡,我就站在金色大門旁,高舉自由的火炬迎接著。」
但是,當新來的移民走上氣勢宏偉的樓梯時,沉重行李不得不丟棄在大廳裡。當天我的導覽員特里姆解釋,這是第一道考核。醫生會暗中觀察他們攀爬樓梯的過程,看看是不是有任何人出現站不穩的虛弱徵兆。大約有十分之一的移民會被拉到一旁,並標上「PPC」,意思是「潛在的公共負擔」(potential public charge)。醫生們隨身攜帶鈕扣鉤(buttonhooks),用來掀起移民的眼瞼,檢查看看是否有砂眼(是可能導致失明的一種細菌感染)。有些人會被送到醫院,不過這些移民最後也有九成的人獲准入境。
如果通過稽核人員的考核,移民就能下樓梯取回行李,然後可以購買到美國任何地方的票。通過艾利斯島移民檢查的人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留在紐約眾多新移民聚集區之一,如日耳曼鎮(Germantown)或小敖德薩(Little Odessa)。以前有位不懂英語的新移民本來要去曼哈頓的休士頓街(Houston Street),結果買成前往德州休士頓的票。但他一路南下,成為一位成功的裁縫師。
另一位新移民的故事更離奇。當時他為了躲避當局而乘坐三等艙離開,但他聲稱身上帶有四萬美元的現金。在俄羅斯,他曾是沙皇尼古拉二世(Tsar Nicholas II)的假髮製作師和化妝師。移民申請通過之後,他最初定居在費城,後來萌生了在電影產業運用自己化妝技巧的點子。這號人物就是蜜絲.佛陀(Max Factor)。
自從人類離開非洲後,就不斷地遷徙。有的遷徙目的是要躲避洪水或乾旱;有的動身尋找新的土地耕種或新的海域捕魚;有的離開自己的部落或家族去尋找新的機會;有的是為了逃離前來占領的軍隊和專制的國家;對於一千萬至二千萬淪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犧牲品的非洲人來說,他們是迫不得已地遷離家園的;有的像歐洲殖民列強或蒙古帝國一樣,以入侵者身分遷移;有的像艾利斯島上的大多數移民一樣,為了在新大陸尋找新的開始。
▍所有人類都是移民或是移民的後代,差別只在於我們或我們祖先抵達目前居住家園的日期而已
綜觀歷史,這些人口流動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外來移民」(immigration)和「移居國外」(emigration)這兩個詞彙與民族國家的概念密切相關,就像護照、簽證、關稅和邊境檢查站等的相關事物一樣。在早期的移民歷史裡,人口遷移可說簡單也可謂更加困難。簡單的部分在於,當時沒有需要克服的官僚程序,也不需通過邊境檢查。但更加困難的部分在於,陸地遷徙的速度很慢,自己能夠攜帶的財物或食物等資源可能有限,還得面臨物品可能遭人偷竊的風險。乘船遷徙則會面臨暴風雨或變化莫測的風向與洋流等危險。
所以人們遷徙的話,通常會結伴同行。如第一章所述,這種現象對於羅馬帝國的滅亡產生一定的影響。問題始於匈奴人(Huns)的入侵,目前人們還不清楚匈奴人的真正發源地,但據猜測可能位於現代的哈薩克。隨著匈奴人向西遷移,他們似乎在自己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部落中造成政治動盪,導致公元三七六年抵達多瑙河畔的兩個哥德(Gothic)族群──特溫基人(Tervingi)和格魯森尼人(Greuthungi)提出了避難請求。這是接下來三十五年來一連串人口遷徙的開始,這些遷徙活動似乎動搖且壓垮了西羅馬帝國,並造成公元四一○年羅馬遭攻陷。雖然羅馬人嘗試採用他們過去經常攏絡這些部落的策略,但事實證明這些做法太過頭。以前效忠羅馬帝國中心的地方領主,被迫與部落階級組織打交道。最後帝國的統治局勢,包含其重要的經濟聯繫,都逐漸瓦解。
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帝國統治雙刃劍的例子。人們很容易把羅馬人視為殖民壓迫者,如法國連環漫畫《亞力高盧勇士歷險記》(Asterix the Gaul,台灣又譯:維京海盜)即是把羅馬帝國描繪成傲慢的霸主。建立一個帝國必須冷酷與殘暴,但正如歷史學家摩里士所指出,帝國若瓦解可能帶來毀滅性後果。當一國政府無法維持社會秩序,貿易活動就會減少,因為盜匪活動比產業活動的獲利更多。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說過,最恐怖的九個字是:「我是政府派來幫你的」,摩里士則說,最恐怖的十個字是:「無政府狀態,我隨時能殺你。」
▍以侵略形式進行的遷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歷史發展,所以入侵者的後代很容易遺忘侵略事件
英國人自豪地談論他們源自於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民族,卻輕描淡寫地帶過盎格魯人來自德北什列斯威──荷斯坦邦(Schleswig-Holstein)、撒克遜人來自德國的事實。英國的語言和地名夾雜著德語、維京語和諾爾斯語(還有其他很多外來的)詞彙。創立俄羅斯的羅斯民族(Rus people)最早來自瑞典。隨著人類移動到世界各地,他們帶來各自的文化和制度結構。英國人在政治上控制了北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則占領了中美洲和南美洲。在美洲大陸的北方,小型農場主發展出「擁有財產權的民主制」(property-owning democracy);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區,財產則分配到少數富有的地主身上,民主制度很慢才出現。在歐洲,德國的農民和礦工向東遷移,建造了柏林等城市,並帶來他們的農業技術。
精明的帝國主義者意識到鼓勵國內貿易的重要性,即使只是為了增加稅收收入也好。就像羅馬的侵略在西歐創造了單一貿易區域,伊斯蘭在七世紀和八世紀的擴張亦在中東、北非和亞洲部分地區創造一個貿易區,蒙古帝國在十三世紀和十四世紀的征戰同樣在中亞地區打通貿易市場。在這些帝國的疆域之內,貿易可以成長,帶給人民繁榮:只要農民可以順利收割庄稼,他們怎麼會在乎幾百、幾千英里之外是誰坐在王位上呢?
歐洲對於美洲、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的殖民行動,創造出一個龎大的世界市場。當然在這些殖民過程中,讓那些國家遭侵略的當地居民付出慘痛代價,但大部分的帝國主義擴張皆是如此,包括蒙古西征。
欲閱讀更多《世界經濟10000年》,歡迎至各大書店購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