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大公開/協尋母單朋朋!母單如何看待自己持續單身的狀態呢?

02.19.2023
#戀愛 #母胎單身 #問卷調查

本期主題企劃以母胎單身為題定案後(詳見編輯室報告),著手進行各種事前調查,而決定要製作問卷邀請母單朋朋填寫的關鍵原因是,看到一篇名為《公主需要王子嗎?母胎單身輕熟齡女性存在樣貌之敘說研究》(謝雅竹,2020)的論文,該篇從輕熟女(25~35歲)適婚年齡的角度,切入探討研究者自身身為母胎單身的狀態,並透過半結構的方式深度訪談,了解母胎單身女性的生命歷程及存在樣貌的覺察。

作者在文中提到一部由公視製作的紀錄片《剩女,真的?》,導演周東彥透過鏡頭,記錄四位未婚熟齡女性的真實生活樣貌。團隊由此觀點出發,觀察到自己、身邊以及網路上的母單或多或少都曾思考、檢視過自身持續處於單身的狀態,是否因特定原因而形成「目前狀態」。例如,個性上的瑕疵?生活圈的狹窄?,甚或是對於親密關係的擔憂等⋯⋯。

然而,回過頭來,我們也思考,是否一定需要進入「關係」?才可謂「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又母單們是否擔心自己「持續單身」的狀態,為一種「非常態」,而在可能進入關係的情況下,擔心自己的「不完整」?

因此,我們希望以簡單的問卷調查,向廣大母單們發出邀請,探詢母單的想法:母單如何看待身為母單的身分?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帶著好奇與疑惑之下,我們展開了調查行動!同時也延伸製作後續的人物訪談。(將於2月下旬公開!)

 

本次【募集.ᐟ 協尋.ᐟ 母胎單身的my朋】的問卷,以匿名的方式進行,題目總共分成四個面向:基本資料、日常生活樣貌、感情及母胎單身,採選擇(含單複選)及問答題的形式設計。分別發布在 PTT 的 Solo 版與 Dcard 的感情版,還有邀請身邊親朋好友的幫忙,為期約一週的填寫時間,最終回收 66 份珍貴的問卷結果。

我們明白這樣的樣本數,在學術研究或是數據調查上仍不足以產出具有代表性的結論;但仍希望此份問卷整理出的結果,可從母單剖面中看見其生命樣貌,以及身處在社會主流之下,個體們對於自我、感情所做出的回應。


而在進入正式的問卷分析前,我們也想再補充一點點想法。

在設計問卷時,曾擔心因為是問卷的形式,尤其在問答題的部分,可能會降低填答意願或是選擇精簡填寫,然而在收到一份份完整而詳盡的填寫結果後,團隊決定打破原先問卷的架構,從填答者的回饋中,拆解為「群像速寫」、身為母單最常接收到的「標籤」、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行動」,來說明本次問卷的統計結果。

首先,觀看填答者的基本樣貌。

 

#群像速寫

【生理性別】
本次填答者共 66 人,女性 50 人,占 75.8%;男性 16 人,占24.2%。


【年齡】
主要位在 19~30 歲之間,其中以 26~30 歲的人最多,占 30.3%。



【性傾向】
在性傾向中,異性戀占 80.3%,雙性戀占 7.6%,同性戀占 6.1%。




接著,從各項統計數字觀測是否如實反映社會對於母單的標籤。
 

#標籤01:宅

「多出門,不然一輩子單身。」這是來自其中一位填寫者的經驗分享。母單常給人喜歡待在家、不愛出門的形象,因此我們針對「興趣」進行調查,希望從興趣發生的場所中,觀察母單是否真的與「宅」的形象相符。

題目採複選題的型式,填答結果以藝文活動類占最大宗,共有 34 人填寫,超過答題者半數(51.5%);位居第二名的旅遊類,則有 32 人填寫,占總答題人數的 48.4%。前兩名皆為「需要出門」的活動,因此可以看出母單不一定與「宅」的標籤劃上等號

 

#標籤02:不會打扮

許多媒體報導在分析單身的原因時,幾乎都會提到「比較不會打扮」。由於問卷的匿名性、及問卷設計的形式,無法直接看到填答者的穿著打扮,因此試圖透過「每個月花費在外在的費用(如髮型、衣物、配件、保養、美妝等)占收入的比例」的問題,從消費比例中觀測母單是否真的如標籤所說「比較不會打扮」。

共有 21 人填寫每個月花費在外在的費用占收入的10%,大約占答題者的三成;其次則位在 30%。另收到反饋同時,後續我們在訪談過程中詢問三位受訪者,發現他們主要是憑感覺填寫消費比例,所以統計結果可能與實際上的消費情形存在差異。是,花費的比例落在 10%以下,由於問卷的百分比區分不夠細,無法精準填寫。雖然本份問卷無對照組(非母單者)作為觀測消費比例的差異,但從平均物價、消費比例與收入之間的關聯,可以初步推估母單花費在外在的比例偏低,以最多人填寫的花費比例10%為例,假如月薪 3 萬,每個月花費在外在的費用則是 3000 元,考量到當前衣物、配件等單價,能夠購買的數量著實有限。


 

#標籤03:戀愛絕緣體

「都沒有喜歡過人嗎?」、「真的都沒有人追你嗎?」等諸如此類的話是填答者們常被身邊的人問到的問題,我們認為即使從來沒有進入過關係,不代表未曾有過情感交流、或是對於進入關係沒有想像,因此希望藉由幾個題目了解母單對於戀愛的看法,還有目前感情的現況。

首先是選擇對象時會考慮的條件,採複選題的型式,一人選出三項條件。根據統計結果,第一名為「價值觀」,共有 53 人填寫,占填答者80.3%;第二名為「個性」,共有 47 人填寫,占填答者71.2%;第三名為「外貌身材」,共有 32 人填寫,填答者48.4%。

 

延伸加入「生理性別」進行交叉分析,比較性別之間條件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前三名同樣為價值觀、個性及外貌身材。值得注意的是,男性選擇「外貌身材」作為其考慮條件的比例(73.3%)遠高於女性(42%)。16 位男性填答者中有 11 位填寫「外貌身材」;反之, 50 位女性填答者中則僅有 21 位填寫。


再來,則是詢問母單者近期的感情狀況,其中有54.5%的人在近一年內新認識的好感對象人數為 1~5 人;另有將近一半的人(45.5%)則無碰到潛在對象。



因此我們希望更進一步了解,在這些情感流動間,填答者認為自己仍是處於母單狀態的原因為何,像是,若產生好感,有哪些可能原因而未進一步發展;若無潛在對象,則可能是哪些因素導致。同樣採複選、一人選出三個原因的型式。

根據統計結果,第一名為「缺乏認識對象的機會」,共有 32 人填寫,占填答者48.4%;第二名為「很難遇到喜歡的人」,共有 30 人填寫,占填答者45.4%;第三名為「很難遇到兩情相悅的情況」,共有 25 人填寫,填答者37.8%。反之,最少人填寫的三項原因分別為「家庭環境」、「害怕感情中的承諾、承擔」及「其他因素」。


 

#標籤04:標準太高

「你標準很高耶,都 30 歲了不要再挑三撿四。」、「是不是你標準太高才找不到對象?」是填答者們曾被詢問、評論過的話語,所以我們希望接續前一題自認持續母單身分的原因,與另一個社會標籤「標準太高」相互對照。
本題詢問理想型最重要的特質,有些人從長相、個性、價值觀、經濟能力到未來規畫等,仔細描述每個特質;有些人則填寫簡短幾個特質,其中共有 7 人回答「無」。根據回填的內容,分類整理如下:

延伸加入「生理性別」進行交叉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 12 位女性填答者皆提到需要具備的特質為「幽默感」,她們對於「幽默感」的描述分別如下:

 

分析完社會對於母單的標籤後,接著則進入母單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

 

#社會壓力01:孤單、孤老終生

近年新聞報導中常提到,由於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例如獨居比例攀升、終身未婚者增加等因素,未來將面臨「孤獨死」的危機。同時,也有收到填寫者的回饋是,身邊親近的人對他們說「還沒找到對象,以後很孤單」、「如果父母都不在了,你還是孤單一個人,這樣會讓爸爸擔心」等類似的話語。而我們好奇的是,「單身」與「孤獨」之間的關聯性,換句話說,想知道單身的人生活中都是一個人嗎?因此希望透過填答者目前最穩定的情感支持系統,窺視其一部分的生活現況。根據填答結果,現下生活中最穩定的情感需求,比例最高的為家人,占43.9%;朋友為其次,占34.8%。



 

#社會壓力02:揭露母單身分

不少網路論壇中提到對於揭露自己是母單的身分感到恐懼、甚至使用「丟臉」一詞,因此,我們想了解填答者是否也同樣為此感到擔心。然而,根據統計結果,將近八成的人不擔心讓對方(或他人)知道自己是母胎單身



少部分的人則提到,擔心的原因主要為社會或他人給予的刻板印象、標籤與評價,其描述如下。



延伸問到,「是否曾經因為母胎單身,而感受到對方的擔憂或被對方拒絕交往?(不論婉轉或直接)」,其中約7.6%的人曾遇過類似的情況。


 

 

#社會壓力03:單身羞辱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端傳媒一篇關於「單身羞辱」的報導,文中提到「單身羞辱並不僅僅包括直接的言語攻擊,比如『你怎麼還是單身』,也包括『你一定很快就會找到另一半的』等的「關心」,因此,我們也想知道母單的大家是否曾經歷過,以及什麼形式的單身羞辱。根據回填結果,大致上可以分成三類:關心、社會價值、羞辱。 

【關心類】

【社會價值類】



【羞辱類】


*魔法師此梗出自日本漫畫《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作者為豊田悠。


 

#社會壓力04:對大齡與性別的不友善

延伸前一題的單身羞辱,同時從回填結果中也發現到母單者會因為「大齡」與「性別」而受到不一樣的壓力。常見的說法是調侃大齡女子,例如前陣子很紅的梗「彭佳慧去年5月,一名女網友在 Dcard 上發文分享被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男性告白,覺得關係進展太快選擇婉拒,卻遭對方吐槽「妳再想下去就沒人要妳啦哈哈,妳是彭佳慧欸」,以彭佳慧的〈大齡女子〉暗指她的年齡已不小。該篇文章後來被直男研究社等社群分享,引發不小的熱潮。」,問卷中同樣也收到「覺得社會對大齡單身女子不是太友善」的回饋。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一位男性填答者提到,他認為「現代社會過於強調男女平權,但事實上過度擴張且扭曲解釋的女權以及 20~40 歲女性向來在情感市場上具有的優勢,會讓單身男性更加劣勢或被歧視」,這個觀點打破了普遍對於男性就是「黃金單身漢」的認知,表示自己在「擇偶市場上」所承受的壓力。

最後,回到母單自身,希望了解在前面所述的「標籤」與「社會壓力」之下,個體相對應的「行動」。
 

#行動01:脫單

在這些平均單身年資超過二十年的填答者中,最多人使用過交友軟體,共 28 人,占填答者42.4%;其次則是曾參加活動、聚會或課程,共 24 人,占填答者 36.3%。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為了脫單而採取積極行動的人數同樣為 24 人,並列第二名。


 

#行動02:感情狀態

超過半數的填答者對於目前進入關係中的看法保持「佛系、隨緣」的態度;其次則有21.2%的人「想談戀愛,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反之,「滿足現況,沒有特別想談戀愛」則占9.1%,另有一位 18 歲以下的填寫者勾選「已決定不進入關係」。



以上是母單朋朋從第一人稱視角的填答結果。


最後也補充說明,團隊在問卷的最後邀請填答者填寫單人訪問意願,一共有40.9%的人填寫「願意接受訪問」、59%的人填寫「否」,由於時間及人力上的限制,最終團隊邀請進行三位的單人訪問,完整內容將於下週公開。

綜合本份問卷的調查結果,本次調查雖無對「曾有過關係」的群體,進行調查;作為狀態比對的對照組。但依據填答者的回答,其實母胎單身並不是全然如同社會標籤、刻板印象所想像。大家關注、以及對於未來關係的想像,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僅是個體各自的期待;而若隱藏填答者的身分、拿掉「單身」這項條件,也會發現其實沒有任何「不正常」之處。也許,之後我們在碰到對方表明是「母胎單身」的身分時,不需將焦點放在關係的有無及其衍生的標籤上,而是可以給予母單者不同的看見,看見社會時鐘之外,不同個體各自的生命經驗。


▁▁▁▁▁▁▁▁▁▁▁▁▁▁▁
▸ 團隊後記
收整資料的過程中,團隊歸納出幾個問卷中不足、仍可以調整的地方如下:
¹ 基礎問題的延伸。例如:在「是否擔心讓他人知道自己是母單」的提問之後,接續詢問「擔心身為母胎單身的時刻」
² 遺漏一些母單者的常見標籤,例如:生活圈狹窄,可以進一步調查母單的交友情形
³ 針對網路交友(交友軟體、線上遊戲等)延伸詢問使用的習慣與經驗
⁴ 在開放填寫「其他」的題目中,未開放填答者近一步針對選項外的回應填寫



 
言外企畫編輯部
書裝不下的事,我們展開看看 —— ◫
留言
延伸閱讀